日期:2025-07-21 04:06:56
日期:2025-07-21 04:06:56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48年11月和1949年1月,中央军委连续发布命令,确定全军编号统一,所有野战军依次进行排列。按着军委的要求,人民解放军逐步调整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野战军,后来大家口中常讲的四大主力部队就这样诞生了。
说到四大野战军的各位主要领导,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像第一野战军这边,担任司令员和政委的是彭德怀。第二野战军的总司令是刘伯承,政委由邓小平担任。第三野战军的司令和政委两个职位都归陈毅一人。至于第四野战军,林总担任司令,罗荣桓则是政委。
不过,大家是不是觉得有个奇怪的地方呢?四大野战军的司令都是解放军里的大人物,但在副司令的分配上,差别还真挺大的。
像第一野战军有两位副司令,分别是张宗训和赵寿山;可第二野战军倒是没有副司令,只有刘伯承和邓小平搭档,后来大家都叫他们“刘邓组合”啦。
第三野战军倒是配备了一位副司令,不过这位副司令可不简单,他就是粟裕,代替司令行使职权。第四野战军也挺特别的,只有林总和罗荣桓搭档,没有设置副司令员。
这就让人纳闷了,咋在副司令这事儿上,各大野战军会有那么大的区别呢?咱们如果想搞明白这里头的门道,还真得把四大野战军成立时的整套流程捋一捋。
咱们先看看第一野战军,最早是从晋绥野战军开始的。这还得追溯到1945年8月,中央军委成立了晋绥野战军,当时只有司令员贺龙和政治委员关向应这两位。之后又搞了个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也还是贺龙。
等到全面内战一触即发,为了对付国民党的重点打击,1947年中央军委成立了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张宗逊担任司令员。
随着国民党不断增兵,特别是胡宗南率领数十万大军从三个方向包围我陕甘宁解放区,为了应对战局,中央军委决定组建西北野战军,彭德怀亲自出任司令员兼政委,而原来的司令员张宗逊被任命为第一副司令员,赵寿山则担任第二副司令员。
不得不说,彭德怀亲自领导的西北野战军实力相当雄厚,起初兵力只有4.5万人,但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展现了强大的战斗力,多次击溃比自己多出数倍的敌军,把胡宗南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丢盔卸甲。
到了1949年,西北野战军被改编成第一野战军,彭德怀依旧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宗训和赵寿山也继续担任副司令员。这就是西北野战军两位副司令的来头。
接下来就是第二野战军了。这支部队源自晋冀鲁豫军区,成立于1945年8月,刘伯承担任司令员,邓小平则是政治委员。
刘伯承打仗那叫一个神勇,战场上战术娴熟;邓小平则管后勤政治,全盘掌控,带领晋冀鲁豫军区发展成了一个控制人口达2400万,有40万民兵的大据点。
待到全面内战拉开帷幕,按中央的安排,刘邓俩人迅速组建了晋冀鲁豫野战军,刘伯继续担任司令员,邓小平则任政委。此后两人配合得越来越默契,主力部队也从8万扩充到28万。
到了1947年6月,军区里又多了一位副司令,那就是另一位战神级别的元帅徐向前。三人齐心协力,刘邓大军渐渐壮大,还掀起了战略反击的序幕——千里挺进大别山。
到这一步,刘邓大军正式改组为中原野战军,徐向前留在原地坚守老根据地,新上任的副司令员有两位——头一位是陈毅,第二位是李先念。
要说的就是,第1副司令员陈毅还是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员,所以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配合得十分默契,成功打赢了著名的淮海战役。
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改为第二野战军,司令员还是刘伯承,政治委员还是邓小平。那个时候因为要解放全国,李先念和陈毅都调离了第二野战军,所以部队里没有设置副司令员。
接着就第三野战军了。这支部队是由山东和华中野战军合并组成的,两部分都原本是新四军改编的。山东野战军的司令员是陈毅,政委由黎玉担任;华中野战军的指挥官是粟裕,政治委员则是谭振林。
之后,粟裕一展身手,把战事不断扩大,最终两大野战军合并,组建了后来广为人知的华东野战军。这个新成立的华东野战军由陈毅担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粟裕则兼任副司令员。
接下来,我们都知道粟裕负责指挥作战,他与陈毅配合将华东野战军从偏师打成了主力,接连击败了国民党几支主要兵团。之后,陈毅调到中原野战军,负责协调两大野战军的合作,而粟裕则以代理司令的身份,亲自指挥华东野战军参加淮海战役,这一战役大大扭转了中原地区的战局。
1949年,华东野战军更名为第三野战军,粟裕主动推辞了司令职务,这样陈毅依旧出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则负责副司令员兼第2副政委的工作,第三野战军的副司令和司令地位差不多的说法也就是这样来的。
第四野战军那时候可说是几大野战军里势头最猛的一个,一早就是全党打着灯笼重点培养出来、用来扭转整个战局的核心力量。
这支部队最初是从东北人民自治军开始的,那时候是1945年10月,我党就调集了各地的精锐部队,组成了东北人民自治军,由林总担任总司令,罗荣桓和彭真担任第一、第二政治委员,当时军队规模曾经达到27.49万人。
1946年1月,东北人民自治军变成了东北民主联军,林总还是那个担任总司令,彭真依旧是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继续担任第二政治委员。至于副司令的职位,分别由吕正操和周保中两位共同担负。
在林总的带领下,东北民主联军发展得挺快,到1947年11月,主要力量已经扩展到31.3万人。考虑到战场形势发生了变化,1948年1月,中央下达指示,把东北民主联军改组为东北野战军,林总继续担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吕正操、周保中以及萧劲光担任副司令员,罗荣桓、陈云等人则担任副政治委员。
东北野战军很快就发动了辽沈战役,在毛主席的指示下,占领了整个东北地区。接着,他们又加入了毛主席亲自指挥的平津战役,逼得华北地区傅作义领导的60万大军纷纷投降。这支部队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四大野战军中最核心的主力。
1949年3月,东北野战军变成了第四野战军,林总担任司令员,罗荣桓则是政治委员,副司令员这时候已经没了。
原因其实挺 straightforward,第四野战军从山海关一路打到了海南岛,军队和领导干部都被派到不同地区负责工作。罗荣桓和林彪默契十足,能填补没有副司令的空缺,同时其他地方还得用人,于是副司令这个岗位就变得没那么必要了。
四大野战军的成长历程就说到这,这“副司令”这个职位在四大野战军里出现得挺特殊,归根到底嘛,都是因为各自有独特的背景和实际情况导致的。
参考文献:《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军历史沿革(上中下)》
永利阁配资,配资排名第一,乐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