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9-28 04:44:48
日期:2025-09-28 04:44:48
图片
冯康侯
冯康侯(1901―1983),祖籍广东番禺。本名疆,字康侯,别署老康,因好甜食,故此又名糖斋,晚年患眼疾,又号眇叟。书斋名为可叵居、意在斯楼、九龙山斋等。著有《冯康侯书画印集》《颖川家宝印谱》等。
冯康侯于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初三日(1901年5月20日)出生于广州。冯康侯出身于世家,其父为冯金光。冯氏少好美术,8岁时从祖舅母龙山温幼菊习丹青。13岁学治印,年仅16岁便随刘庆崧(留庵)习六书及金石篆刻之学,私淑“黟山派”黄牧甫。“一九一九年,冯康侯在其18岁时负笈日本,初入中学,后来进入日本东京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实用美术” 。冯康侯学习实用美术三年后,在1921年从日本返回广州。冯康侯经过对金石学的学习和研究,凡甲骨铜铭、秦篆汉隶、魏晋碑版,无不精研,并习得各家之精髓。融汇汉铸之雍容典雅,并融入自己对篆刻的理解,冯康侯的篆刻技艺益进,达到近代无人能与之抗衡的地步,实为蜚声岭南、香港、澳门、台湾,甚至日本的篆刻大师。冯康侯曾为广东黄埔军校校长办公厅秘书、中华书局编辑、印铸局技正,创设南天印社,创办《中兴报》,组建广雅书学社。
虽然冯康侯的篆刻艺术成就名声显赫,但冯康侯的艺术生涯并不是开始于篆刻,而是始于绘画。冯康侯的绘画老师是当时广东画坛的领袖人物温其球。从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源流来看,书法艺术与绘画艺术关系十分密切,工书工画的温其球深得其法度。冯康侯髫龄学习篆刻,私淑“黟山派”黄士陵,8岁跟随祖母舅温其球学习绘画,作博古花卉,是或以渊源于黄牧甫,不知实得温其球嫡传也。
“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艺术氛围对于一个艺术家的成长至关重要。” 冯康侯在16岁便随叔母的兄长刘庆崧学习六书及金石之字。刘庆崧1916年在广州时借住于冯康侯家,常常作画至深夜,当时冯康侯常守在刘留庵身旁聆听谈书论印。“刘庆崧与冯康侯说起冯氏的表叔欧阳务耘与'黟山派’开宗大师黄牧甫交谊甚深,黄牧甫为其表叔欧阳务耘刻印作画甚多。” 刘留庵建议冯康侯向黄士陵学习篆刻,并告诉冯康侯获取学习数据的途径。“当时冯氏的表叔欧阳务耘手上留有很多黄牧甫的印稿,印稿多达二百多份,其中有改写过的手写墨色印稿,有盖出来的初印面,还有修改过后乃至完成的刻印铃本,甚至还有黄氏对印章的分析等” 。冯康侯借获这批珍贵的篆刻入门教科书资料之后,博学余暇,游手于斯,钻坚仰高,忘其疲劳,日夜精研黄牧甫的印作。“冯氏对黄牧甫篆刻的这种私淑,就如黄牧甫亲授一般,这就使冯氏跃身跨入黄牧甫这个诱人的篆刻门坎学习篆刻并继承了黄牧甫的衣钵。” 冯康侯从小接触篆刻的环境对于他的艺术成就起到关键作用,受名家的影响颇深,博采众长,融入己意,自成一家。冯康侯的篆刻技艺益进,其印风古拙穆然,对后学影响颇深。
温其球(1862―1941)字幼菊,号菊叟,别署语石山人。广东顺德龙山人。温其球在早年的时候随从花鸟画家许菊泉学习花鸟,习恽南田一派。冯康侯早年学习绘画时,温其球为其绘画启蒙老师。温其球从外地回到家乡之后,于鱼虫、花鸟、人物、山水无不临习。50岁之后便上溯宋元,画风追求浑化。温其球作为广东画坛传统的领袖人物之一,工书工画,善于在审美创造中表达书画的高度融合与贯通。温其球以花卉传世,其山水画酣畅淋漓,尝见其仿石涛笔意山水小帧,结构简逸而笔墨厚重,能入石涛堂奥。
黄士陵(1849―1908)字牧甫(一作穆甫、穆父),号倦叟,晚年别号黟山人、黟山病叟、倦叟、倦游窠主,先后又有蜗篆居、延清芬室等斋号,后以字行,是篆刻“黟山派”开宗大师,开“岭南派”印学先河。黄牧甫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出生在安徽黟县五都黄村一户书香人家。黄牧甫对宋元明清各家印谱都广泛涉猎,吸取各长,取法于汉印,并参合商、周彝器金石铭文的体式,虽遍学各家,但入而能出,在集各家之长又能出己意。同时他得到了盛昱、王懿荣、吴大澂等名家的指点,扩大了自己的视野,使其印艺有了很大的提高,后期参加了重摹宋本《石鼓文》的工作。冯康侯在早期时从其表叔欧阳务耘手上借得一批黄牧甫的印学资料,冯康侯对黄牧甫的这种私淑,就如黄牧甫亲授一般,黄牧甫算是冯氏在篆刻道路上的引路人。“黄牧甫印章大多无太大的起伏变化,也无残破迹象,但其印章中寓险绝于平正、峭拔深雄、以巧为挫、静中有动、方入圆出、挺峻中露秀雅、无呆板之意。”
二、印作边款(一)边款的形式
篆刻作品的边款也称为侧款,就如书画作品需要题字落款一样,这是艺术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边款题署在以示郑重时会刻上有关篆刻艺术的一些问题,有时也会刻一些与印面有关的陈述,让观赏者或者受印者能够了解所作之印。“其中边款的形式包括单款式、双款式、叙事式、图文相融式、论艺式。” 冯康侯的边款的形式多以双款、记事式和词典式为主,其中单款式和图文相衬式的形式很少。冯康侯刻制的“种花移石自殷勤”(图1)的边款采用阴阳结合的手法来刻制,阴阳结合法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图文相衬式的手法。冯氏图文相衬式的边款手法极少。而冯氏边款的单款式的印章也是极少,其中单款式的有:“志郊印信”朱文印(图2)的边款款识为“康侯仿汉之作”,“百年有味是余闲”白文印(图3)的边款款识为“康侯仿汉之作”,“明月清风不计年”朱文印(图4)的边款刻制为“冯康侯刻”,“家驻崔台”(图5)的边款为“冯康侯刻”。
图片
图1
图片
图2
图片
图3
图片
图4
图片
图5
在冯康侯所留下来的印章边款中我们能看到的边款的形式最多的就是双款式和记事式。双款是指上款刻受印人的名、字、号或尊称(正篆、正腕、正刀、大鉴、雅嘱等都属于谦虚语)。下款另起一行刻治印者的姓名、字号、别署等,或再刻上时间、地点等。一般上款略高,下款略低的布局安排表示以示谦逊和对受印者的尊敬。
据冯康侯“百龄冥寿书画篆刻展”所编撰的书籍《冯康侯书画篆刻集》中收录的印章,我们可以看到有关双款的边款有以下所列:
“陈融”白文方印,1929年刻,款识:“十八年十一月,陆君匡文属刻为协之先生雅玩,康侯谨记。”(图6)
“陈融”朱文方印,款识:“直勉林君属刻,似协之先生雅玩,冯康侯记。”(图7)
“陈融之玺”白文方印,款识:“陆君光宇属刻,赠协之先生雅玩,冯康侯记。”(图8)
“协之”朱文方印,1929年,款识:“十八年十二月,康侯刻此有丁邓合处。”(图9)
“印庐”朱文方印,1904年刻,款识:“印庐道长属刻,即希正之,庚辰秋月,康侯作于千印楼。”(图10)
图片
图6
图片
图7
图片
图8
图片
图9
图片
图10
“惠和之印”朱文方印,1924年刻,款识:“惠和先生雅属,壬午冬月,冯康侯改刻。”(图11)
“惠和珍藏”朱文椭圆印,1943年刻,款识:“三十二年七月,惠和先生正刻,冯康侯旅坎。”(图12)
“豫樵”白文方印,1944年刻,款识:“三十三年二月,康侯刻于濠江。”(图13)
“沧海楼”朱文椭圆印,1949年刻,款识:“伯瑞先生正篆,乙丑十月康侯刻于香江。”(图14)
“吴元浩印”白文方印,款识:“翰波仁兄属,康侯仿汉。”(图15)
图片
图11
图片
图12
图片
图13
图片
图14
图片
图15
“翰波”朱文方印,1947年刻,款识:“冯康侯刻,丁亥三月。”(图16)
“祖明翰墨”朱文方印,1947年刻,款识:“三十六年六月,康侯刻于佗垣。”(图17)
“南海余氏”白文方印,1947年刻,款识:“少帆吾兄雅属并正,冯康侯刻。”(图18)
“志郊长年”白文方印,1957年刻,款识:“丁酉八月,老康为志郊仿汉,时寓九龙山斋。”(图19)
“庐江”白文长方印,款识:“庐江何姓郡,康侯刻于可叵居。”(图20)
图片
图16
图片
图17
图片
图18
图片
图19
图片
图20
“李鸿烈”白文方印,款识:“鸿烈仁兄雅属,冯康侯刻。”(图21)
“常”朱文方印,1959年刻,款识:“宗豪仁棣姓印,字见三公山碑,康侯刻于可居。”(图22)
“风远楼诗草”朱文方印,1959年刻,款识:“风远楼主属作,四十八年一月,康侯刻于九龙。”(图23)
“宗豪”朱文方印,1960年刻,款识:“宗豪仁棣文房,庚子夏月,冯康侯刻。”(图24)
“槛外海澜无尽态”朱文方印,1966年刻,款识:“盛之兄属刻二十石,经年而后成,丙午六月,康侯记。”(图25)
图片
图21
图片
图22
图片
图23
图片
图24
图片
图25
“守璞何惭在玉山”朱文方印,1966年刻,款识:“盛之兄以近作佳句属刻,愧未能工也,康侯。”(图26)
“善深”朱文方印,款识:“善深仁兄雅属,冯康侯刻。”(图27)
“邓华灼印”朱文方印,款识:“华灼先生雅属,冯康侯刻。”(图28)
图片
图26
图片
图27
图片
图28
(二)边款的跋语
随着篆刻艺术的发展,印章的形式变得多样。同时,边款艺术也随着印章的发展而丰富多样。在很多篆刻名家的印章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印章,虽然印面的字数不多,但边款的字数却是其印面字数的数倍。这些多字数的边款跋文一般是记录一些人事活动和论艺式。例如赵之谦“餐经养年”一石(图29),印面虽是短短四个字,“其边款则以《始平公造像记》的形式刻制边款四十五字。其中边款的内容主要是以印寄其悲,表示对已故妻女的悼念”。“餐经养年”的边款跋语为:“同治三年上元甲子正月十有六日,佛弟子赵之谦为亡妻范敬玉及亡女蕙榛造像一区,愿苦厄悉除,往生净土者。”
图片
图29
冯康侯的边款很多都是记录一些人事活动的。例如冯氏为其学生林进刻了一方“怀远楼”白文印(图30),这方印以《天发神谶碑》(图31)融入己意而成,气度宏大。边款上刻制的跋语为:“双目眇兮耳半聋,身心差幸未龙钟。兴来刀笔酬知己,铁石论交岂计工。丙辰盛暑旅游濠江,崇栻老棣置酒叙旧。畅谭竟夕,康侯刻此留念,时年七十又六。”边款的这首诗与跋文记录了冯康侯当时的生活情况和在澳门的点滴。冯康侯在1995年刻制的“鸿烈诗翰”朱文印(图32)中的边款为:“愁多真欲废登临,搓眼来观沧海心。逝水莫回千里梦,故山空入十年吟。车声渐觉清流远,日气难温迭浪深。别有奇怀宁易解,天风高处且披衾。鸿烈仁弟勤于词翰,出视近作属治此印以为铃记用,勒其句归之,乙亥八月康侯刻并志。”冯康侯这方“鸿烈诗翰”朱文印既记录了鸿烈热衷于诗词并记录了鸿烈所作的诗词内容以供后人欣赏。冯康侯在1964年为其入室弟子孔平孙刻制的“孔平孙之玺”白文印(图33)的边款款识为:“古玺布白与汉印迥殊,不整齐,不束缚,不乖字意,精审疏密,纯任自然,近人能此者,吾粤易大厂一人耳,丙午花朝康侯为平孙老弟刻于香江。”这方白文印的边款主要记录了冯康侯讲解古玺印的布白和汉印布白的不同之处,讲述了古玺印的古朴自然、变化多姿、结构多变、生动活泼的特点。同时也告诉赏印者的一个重要的消息,易大厂为近代以来能刻好古玺印文的第一人。1964年,冯康侯还刻了一方“南海孔平孙印”(图34)朱文印。讲述了其入室弟子孔平孙的篆刻功底深厚,只不过被其绘画光芒所掩盖,同时边款跋语中说到孔平孙二十二年前曾拜冯氏学习篆刻之事,两人一别之后于二十二年后重逢。跋语的全文为:“奚铁生治印远在曼生次闲之上,惜乎传世无多,复为画名所掩,余曾见龙尾山房一印,独具风格,自成面目,代表作也,康侯略取其意。平孙僮年辄喜篆刻,随余学印于湛江,一别廿二年矣。乱离聚散,人事沧桑,异地重逢,相顾愔然也。甲辰春同寓香江刻此并志岁月。”
图片
图30
图片
图31
图片
图32
图片
图33
图片
图34
(三)边款的字体
冯康侯力主“以书入印”,对殷商甲骨、西周金文、战国石鼓文和汉朝魏代的碑刻铭文无不心摹手追。冯氏于甲骨钟鼎而入汉隶魏碑,直至唐宋明清法帖,博览而后约,小篆推为独步,楷书富于碑味。冯康侯在篆刻上继承了“黟山派”黄牧甫的衣钵,篆刻刀法干净利落,挺拔有力。冯康侯为乾德楼主作“字字微言要力行”(图35)一石,即以《天玺纪功碑》入印。为林云陔作“云陔长年”(图36)一石,则是以《祀三公山碑》(图37)入印。为在山堂刻制“南海劳氏”(图38)白文印,则是以《天玺纪功碑》入印。冯康侯由碑入印,故印章边款也多具金石碑版之味。其边款从汉魏碑铭中取法,多以《祀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和小篆中取法,学古之时又出己意。
图片
图35
图片
图36
图片
图37
图片
图38
冯康侯在1994年为其入室弟子孔平孙刻制的“孔平孙之玺”(图33)白文印,边款就是使用《祀三公山碑》的缪篆字体刻制而成。冯氏所作朱文印“我知彭泽后千载与谁同”(图39)的边款也是以篆书刻制。冯康侯为乾德楼主人刻一方“乾德楼”(图40)朱文印的边款采用阳文刻法,其中也以魏碑刀法刻制边款。其中还以《祀三公山碑》字体刻制的边款有“不似丹青旧颜色”(图41)白文印和“韩云山读书记”(图42)朱文印。而冯氏刻制的“种花移石自殷勤”(图1)朱文印和“满路黄花应笑我”(图43)朱文印的边款字体则是以隶书刻制而成。冯康侯先生经过黄牧甫遗作边学边悟,颇能领略黟山遗风,精巧而朴拙,平正而奇险,在学集诸家之所长而成一家的风格。
图片
图39
图片
图40
图片
图41
图片
图42
图片
图43
结语冯康侯研习金石碑版,用功尤勤,其金石气息不仅体现在其篆刻之中,还体现在其书法艺术作品之中。冯康侯篆刻高于书法,书法高于绘画,善于钟鼎博古缀以古梅、剑兰,雅致宜人。冯康侯喜好金石碑版,四体皆精,尤精于篆书。冯康侯对诸体的深入研究是奠定其书法功底的基础,在学诸体的同时又能融入己意,自成一家。冯康侯在篆刻上力主“以书入印”,使其篆刻作品极具金石味,而冯氏的书法也做到了“书从印出”,借甲骨文以刀为笔的特定书法体裁来书写其书法作品。冯康侯深厚的篆刻修养滋养了其书法艺术成就,其挺拔有力、干净利索的篆刻刀法也运用到了他的书法作品中,例如1939年作水墨纸本立轴《商卜文字联》(图44):“唯有幽人自来去,莫问春风各后先。”
图片
图44
冯康侯早年对“黟山派”黄牧甫印作的私淑,继承了黄牧甫衣钵,刀法沉厚而又凌厉,风格古雅有风神。而黄牧甫在印学思想中的“秦汉意识”也体现在其款识创作中,无一印无出处,因对金石学的研究,其印学取法秦汉,风格“凝古”,恬静古雅。而冯康侯对黄牧甫的私淑,也以工稳为主线,平稳之风格是其治印的基本,以“秦汉意识”为基,融合各家之长,印风古拙穆然。冯康侯的篆刻艺术成就对近代岭南的篆刻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福祉,同时推动了岭南篆刻艺术的发展。冯康侯对金石碑版的钻研与深究,体现在其篆刻作品之中,边款部分也极现金石之味,这是属于他自己的篆刻艺术风格。冯康侯印作边款的节奏清晰,方寸之间透出静穆的金石气息。特别是利用甲骨金石碑版的刀法,以金石碑版的手法体现印作边款的金石味。
原载:曲斌 潘英伟主编《印说岭南·第三届岭南印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岭南美术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
作者:王小艳,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何香凝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岭南印社社员
(编审:潘英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永利阁配资,配资排名第一,乐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